巨型的機械臂在數字化操控系統的指揮下精準運轉,電子屏幕上數據如江河般奔流不息——在沈陽,這座以重工業聞名的城市,曾經鋼花四濺、機器轟鳴。現如今,東北老工業基地正以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轉型重塑自己的工業基因。
沈陽是如何讓重工業變得“舉重若輕”?答案正藏在沈陽蓬勃發展的工業互聯網脈絡里。
智能協同:多模態感知自主優化,機器人成為“會思考”的智能節點
作為工業互聯網的使能者,新松公司曾為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機交互等方面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六大類核心產品為各行各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硬件基礎和智能載體。
全新升級的新松智能工業機器人,通過控制系統搭載多模態感知與自適應控制算法,實現焊接、裝配等復雜工藝的自主優化。通過深度學習分析工藝參數,具備實時糾偏與工藝庫自迭代能力,形成“感知-決策-執行”的智能閉環。
最廣泛應用的領域要數汽車行業,高性能設計的新松多型號工業機器人在眾多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工廠完成多基地規模化部署應用,實現點焊、弧焊、搬運、噴涂等多種工藝全覆蓋。曾經的汽車生產線,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國紅”點亮。
目前,新松產品累計為4000余家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講解員自豪地介紹道:2024《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45%的制造業企業是新松客戶。
從機械手臂到具身智能,新松讓機器人不僅“能動手”,更“會思考”,已經成為工業互聯網中流動的智能節點。
數據驅動:全局感知與智能決策,讓生產管控一目了然
如果說遼陽石化你不太了解,那么“的確良”(滌棉細布)你一定知道。1979年,遼化纖維廠滌綸短纖維裝置采用纖維級聚酯切片做原料,生產出我國第一批滌綸短絲,經遼陽市紡織廠紡成“上等一級”45支高支紗,織出我國第一塊“的確良”。
如今,共和國的“種子隊”正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率先突破。
在遼陽石化調度指揮中心可以縱覽全廠的生產管控大屏。生產管控一體化平臺集成了16個專業系統數據,300余個關鍵業務分析指標,可全面監控供、產、儲、銷各環節信息,實現從經驗調度到數據調度的革命性轉變。
平臺從自動監控、直擊現場、快速研判、協同處置四個維度建立的綠色通道,應急響應速度提高了10倍,從事件發生到下發處置指令平均用時縮短到180秒。
平臺還打造了調度日常管理的數字化新模式。以調度日志業務為例,值班人員過去需要4次謄寫才能完成記錄工作,建立調度日志模型后,200多個數據指標全部模型化,調度人員只需3分鐘便可完成原來至少需要40分鐘才能完成的填報工作。
用數據流替代了人工流,用算法驅動替代了經驗驅動,遼陽石化用“數字大腦”讓79套主體裝置,年900萬噸原油、330萬噸芳烴、20萬噸乙烯實現指尖管理。
無人操作:黑燈工廠暗室生輝,鋼鐵智造華麗轉身
制造到“智”造的蛻變,鞍鋼冷軋彩涂成為行業領先的“黑燈工廠”。
與諸多傳統制工廠一樣,鞍鋼冷軋彩涂這條產線此前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產品質量指標波動較大、噸鋼能耗偏高、精準兌現能力不足、原料及成品庫存積壓、生產效率低下、人為干預頻繁。許多先進的檢測技術、信息化技術和模型技術未能得到充分應用,制約了產線整體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如今,鞍鋼冷軋彩涂不僅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實現了決策的智能化。大數據分析平臺能夠實時監控生產過程,預測設備故障,優化生產工藝參數,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現在的生產線,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100%,生產效率提升21%,產品不良品率降低40%,庫存周轉率提升20%。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工業互聯網技術在傳統鋼鐵行業的深度應用與創新實踐。鞍鋼智算中心也作為遼寧省制造行業領域等級較高的數據中心(A級),以高等級、高算力、高能效和高安全的標準,為保障鋼鐵行業高效運轉提供堅實保障。
鞍鋼冷軋彩涂用工業互聯網將重體力勞動轉化為精準的算法博弈,不僅有效解決了傳統生產痛點,更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制造升級路徑,為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示范。
在剛剛閉幕的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沈陽這座老工業基地向世界清晰展現了其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發展路徑。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不僅重塑了生產流程與管理模式,更揭示了重工業實現“舉重若輕”的底層邏輯——通過數據智能優化系統運行、以算法驅動替代傳統人力、借助互聯協同提升資源效能。這一轉型正在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注入新血脈,一條以工業互聯網為引擎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于這片厚重的黑土地上全面鋪開。
來源:新華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